长安文化网讯:(通讯员 梅隆)2025年5月10日下午14点,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凤城九路中登文景大厦26楼会议厅隆重召开。李令福当选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第三届会长,经理事会全票推选陶冶荣任研究会永久名誉会长。贾俊侠、曾峻、盖思宏当选为副会长并推选盖思宏担任执行会长,梅隆当选为秘书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社科联正厅级巡视员、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胡煜,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正厅级巡视员赵寅科,原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原中共西安市委政法委员会常务副书记、西安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刘铁泉等领导参加了会议。陕西文化艺术界老领导、老专家和长安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按照国家对社团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陶冶向本次大会做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由第二届理事会执行秘书长盖思宏做了第二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大会选举了第三届理事会成员,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选举了负责人。大会圆满地完成了换届工作。理事会还特聘了著名长安文化学者胡煜、刘铁泉、闫靖元为名誉会长;特聘了赵寅科、雷涛、李醉、姜明吾、李浩等16位专家学者为顾问。
西安市长安文化研究会自2006年1月成立以来,在西安市社科联、民政局指导下,持续开展长安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及文化普及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广受社会赞誉和主管部门表彰。
学术成果方面:促进出版《长安文化遗产考略》《丝路文明与唐代长安》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完成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8项;促进出版《长安学》四十卷、出版《长安文化》杂志二十期。学术活动方面:举办“长安文化国际论坛”“唐代都城保护研讨会”等20余场学术活动,吸引海内外600余位学者参与。基础建设方面:系统整理古籍文献2000余册(5000余万字),建成“长安文化资源数据库”,长安文化名人博览园,为研究提供了基础支撑。荣誉资质方面:获评国家4A级社会组织,20余次获省市级表彰,党支部三度荣获“先进党组织”称号。会员累计获省级以上荣誉百余项。会员中涌现全国、省、市劳模,突出贡献专家,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类荣誉百余人次。
新当选会长李令福致辞指出:上届研究会在陶冶会长带领下,研究会构建“政府+学术+社会”协同机制,推动学术研究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经世致用的鲜明特色。特别致谢执行会长李炳武创建“长安学”理论体系,主持出版《长安学》丛书,奠定了学科发展的根基。
李令福指出:长安作为全球性文化IP,不仅是西安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周丰镐肇始礼乐文明,秦创中央集权制度,汉立丝绸之路通衢,唐开东亚文化圈层—周秦汉唐在长安缔造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其学术主张可概括为:周礼奠定礼乐根基,秦制开创制度范式,汉风铸就文化自信,唐韵彰显盛世气象。这四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青春期的精神图谱。
面对新时代文化使命,李令福提出:今后的研究会将深化长安文化现代性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路径,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明提供学术支撑。重点推进“长安文化内涵体系”“精神价值转化”“现代化路径”等重大课题研究。
工作规划方面:2026年适逢研究会成立20周年,拟筹办大型学术研讨活动;持续强化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双轮驱动,在秘书处拟定的45项工作纲要基础上,重点提升学术交流层次,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特聘顾问雷涛在致辞中指出:陶冶会长主持研究会工作六年来成果之丰硕、社会贡献之卓著,全社会有目共睹,这是我对他尤为敬佩的原因。新当选李令福会长关于长安文化研究会“既可代表三秦文化,亦可代表中华文化”的定位令我深有感触。这种双重文化代表性唯有长安能够承载,其定位极具战略眼光。研究会广博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研究潜力,充分彰显出前瞻性的学术格局。为提升学术水准的建设性意见,我深有同感。研究会核心使命可概括为两大维度:一是历史文化研究,涵盖中国史、陕西史以及长安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多元领域;二是现实文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堆文明的发现正重构着我们对上古文明的认知体系。当前学界对夏朝真实性的争议,以及甲骨文之前约1500年的文明断代,恰是亟待突破的学术课题。就历史文化研究而言,隋朝(国祚虽短仅37年)的文化贡献尤为关键—大兴城营建、大运河开凿、科举制度创立等举措,实为隋唐文明的重要基石。特别需要指出,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其历史价值远超防御属性的长城。
名誉会长胡煜指出:长安文化研究应立足三个核心坐标—世界文明坐标、中华文明坐标与陕西文明坐标。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载体,长安在中世纪长期担当着世界文明交汇枢纽的角色。周秦汉唐文明形态的确立,使长安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具体而言:从世界文明维度,长安是东方文明持续发展的活态见证;从中华文明维度,其3100年建城史与千年建都史铸就了独特的国家文化标识;就陕西地域而言,长安文化既是三秦文明的凝聚核心,更是辐射西北的文化引擎。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安文化研究具有双重时代价值:既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积淀,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新生。研究会成立十九年来,在文化研究、产业培育、精神传承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地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未来,新一届理事会需着重推进三大战略:深化长安文化精神谱系研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文化传承机制,挖掘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尤其要注重“长安文化”概念的广义拓展,将其塑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标识体系。研究会发展应始终坚持“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以科学理论构建学术体系,以精品成果服务社会需求。通过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机制,深化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学术话语权与社会影响力。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安文化研究必将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新的智慧与方案。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有效提振了会员士气,深化了理论认知,拓展了学术视野。长安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盛世文明的典范,既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根基性源泉,亦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推进长安文化的系统性发掘、典籍整理及创新性转化,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我们要共同努力,推进研究会的专业化建设,开创长安文化学术研究新格局,构建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下一篇: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