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五月初夏,风和日丽,我们长安文化研究会召开会员大会,成功地进行了换届选举。诚挚感谢研究会同仁的信任!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者,能够得到研究会各位同仁的厚爱,担任新一届理事会的会长,虽诚惶诚恐,但深感重任在肩,定将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下面我发表一下对新一届研究会发展的想法:
长安文化研究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前两届会长和理事会及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研究会做了非常卓越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陶冶会长所做的工作报告,总结了研究会在第二届理事会带领下所做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学术立会、注重跨界融合,构建了“政府+学术+社会”协同机制,推动了长安文化研究与城市发展、文化建设与文化普及的结合,形成了这咱们研究会治学严谨并有用于社会的鲜明特色。执行会长李炳武先生带领研究会从理论上建立了长安学体系。他是我们陕西师范大学唯一的协同创新中心“国际长安学研究院”的院长,带领研究会出版了《长安学》40卷。为长安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
我觉得长安文化是陕西,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最光辉的IP。长安文化不仅是西安的、陕西的,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西安也就是长安是中国历史前半期繁荣昌盛王朝周秦汉唐的都城,而周秦汉唐王朝文化构成中华文明的主线:周礼奠定礼乐文化,秦创制度文明,汉塑民族与丝路开放精神,唐达文化鼎盛与东南亚辐射。周朝的丰镐文化是王国文化的代表,周礼的制定为中华文化奠定了礼乐文化的性格。秦为中国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帝国开创期,是制度文明的创新。汉代是汉民族的形成期,帝国疆域奠定,物质与精神文明(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开始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唐代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达到鼎盛,使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可以说,长安为都城的历史时期,周秦汉唐为中国开创了统一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创造出西周王国、大秦帝国和汉唐盛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这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的青春年少时代的精气神。其历史贡献为现代文化自信与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聚焦“传统文化现代性”,探索长安文化在“第二个结合”(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中的独特作用,助力西安发展、民族复兴与现代文明构建。“长安文化”的系统科学研究必须为古都西安及陕西省综合发展、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中做出更多贡献。
长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那么在第二个结合中,一定有它最重要的独特地位。关键的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研究,它如何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建设及人类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系统研究长安文化内涵、地位及现代化转化,推进宏观课题与跨领域交流。延续传统优势,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研究成果与实践结合。 这是我们长安文化研究会学者同仁们的共同使命。
关于我们研究会今后开展工作的一些设想:研究会秘书处给了我一个“长安文化研究会提升实施方案要点”。可以看出秘书处和相关领导做了大量工作,设计出45项工作要点,这些都很具体可行。这是奠定研究会今后工作的基础。
我认为,学会的工作除了日常的工作和组织、队伍建设以外,最重要者有两项,一个是学术研究,一个是为社会服务的智库功能。研究会这45个工作要点中,对于智库功能为社会服务的设想非常多,这也是我们研究会的传统和强项,我都完全支持。
我这里就强调一点,应该加强长安文化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不仅因为长安文化拥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使命,而且我认为现实服务的功能发挥也取决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加强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做一些目标宏大的课题,就是围绕着长安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精神价值与现代化,做一些具体而又系统的学术研究。
一个具体建议,2026年是学会成立20周年,能否今后的活动中围绕着20周年纪念展开,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搞一次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
最后,我表个态:我认为长安文化研究会过去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然而长安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结合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还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长安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愿意与各位同仁一道,在我们德高望重的前辈们的引领下,为长安文化研究这个永恒的主题,以长安学研究为终身志业,精诚团结,全力以赴,添砖加瓦,助力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应有、忘我而卓有成效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一篇: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