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民革西安市莲湖止园支部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长安校区)举办“怀念抗战先辈、弘扬抗战精神、凸现党派特色”专题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著名陕籍抗战将领后代、专家学者及支部党员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支部副主委刘永昌支持。
一、支部副主委刘永昌(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刘志丹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民革西安市委会文史委副主任、陕西省黄埔同学会会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副教授)做主题发言,突出强调陕西军民为抗战胜利做出的历史贡献:
1.刘志丹、谢子长等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东征抗战的出发点。1935年当刘志丹得知中共中央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后,在自己手枪上刻下了“抗日救国”四个字以示抗战决心。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志丹等联合发布《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刘志丹领导的西北红军和28军与中央红军被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打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4月14刘志丹不幸牺牲在东征抗日的前线,但为抗日培养了武装力量。他领导过的红十五军团(包括红二十五、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在西安事变后,奉令南下支援东北军和十七路军,1937年8月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参加平型关大战,参与晋东南和冀南抗日根据地南下支援新四军,他领导过的红28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2营,为抗战屡建奇功。
2、1936年12月杨虎城将军等发动的西安事变,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面抗战爆发,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3、陕军与陕西籍抗日将领参加的重要抗日战役:国共两党两军密切合作保卫黄河防线;陕军孙蔚如部坚守中条山进行11次反扫荡,被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大多数官兵壮烈牺牲,上演了陕西楞娃高唱秦腔、跳入黄河的壮举,做出了巨大牺牲,日军最终没有进入;关麟征、张耀明、胡琏、张灵甫、杜聿明,激战古北口、血战台儿庄、参加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坚守石牌,远征缅甸,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4.从西安王曲的黄埔七分校(1938-1945)走出了4万余名抗日骨干,奔赴全国多地抗日战场。
二、特邀嘉宾追述先辈的抗战事迹,介绍搜集整理的抗日资料
张建学(黄埔一期生、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抗日爱国将领张耀明将军之孙、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现场讲述了祖父张耀明将军的抗战事迹,特别是台儿庄战役中“生在陕西,死在山东”的壮烈誓言,以及52军陕西籍将士在长城抗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中的突出贡献。
董鹏程先生(我国著名政治活动家、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国共合作和国共谈判重要协调人、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顾问处长、民革中央前主席、全国政协前副主席屈武曾外孙,陕西秦路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现场讲述了曾祖父屈武投身革命,在抗战中同苏联及国共党政领导人之间发生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统战工作,深得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认可,抗战期间出版的论著《论苏德战争》全面分析二战中的形式,反对分裂、反对投降,坚持团结,拥护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
王广林(黄埔四期、陆军大学十期,参加西安事变,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参事副主任王子伟之子、民革陕西省常委、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我父亲1926年黄埔四期炮兵科毕业,1935年陆军大学第十期毕业,在参加“西安事变”后抗战初期,担任第十七路军陕西警备第一旅上校副旅长兼团长,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警一旅奉命从所辖三个团中各抽调一营兵力驰援淞沪前线,于1938年9月开赴上海罗店,编入王耀武第五十一师。1938年春,华北告急,秦晋告急,警一旅开赴陕东,执行韩城下禹口至潼关三河口段黄河河防任务,修筑工事,动员民众,不时与侵华日军隔河炮战。”
白金刚先生(陕西省民协会员、收藏家、《黄埔七分校的记忆》作者)分享了最新搜集的珍贵抗战口述史料:高陵区抗战老兵马明山(已故)在台儿庄战役中从日军战俘营成功脱险的艰苦经历;现存3600余名陕籍台儿庄战役参战者中,目前确认了仅7位在世抗战老兵的信息。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近现代历史学者黄振平教授、述了陕陕西抗战研究状以及重大意义,为支部打造特色提出了建议。
西安电影制片厂代表王阳表示,将基于本次活动的相关素材筹备纪录片《陕西抗战记忆》拍摄工作,并提出了发挥支部优势、纪念抗战胜利的诸多建议。
三、支部成员紧扣活动主题,踊跃发言,热烈讨论
支部特邀顾问李铠博士(辛亥革命抗日爱国先贤汪晴江外孙、陕西古代音乐文化研究院院长):“抗日战争期间,一支由近百辆道奇卡车组成的特殊车队满载着枪支弹药、坦克、大炮,在每年春、秋季,从苏联经新疆入关,十多天后秘密抵达咸阳北塬的几十间窑洞前。这个被外界称为“羊毛原料车队”所运载的物品,在咸阳的中国打包公司经理外祖父汪晴江的全力支持、掩护下,秘密装卸、储藏于工厂的窑洞仓库内,然后分别转送到抗日前线。另外、外祖父工厂生产的32支纱布大多是作为军用的,不少产品由小商贩运往陕北,供应共产党的第十八集团军。”父亲李嘉祜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担任美国空军飞虎队西安机场驻军见习翻译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秘书、西北总工会秘书处主任。还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引路人贾拓夫的非常任秘书。2015年,台湾地区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为汪晴江、李嘉祜遗属颁发抗战胜利纪念勋章。舅爷曹起云,1903年生,黄埔六期毕业后任晋绥军骑兵团长,1939年在山西抗战中牺牲,追任陆军少将。他强调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奋战的胜利,我们民革同志要继续发挥好民革渊源悠久、人脉广泛的资源优势,力所能及开展交流互动,增强传承民革优良传统、弘扬抗战精神的的使命感。
支部党员陈媛女士(孙蔚如将军亲属、17路军研究会研究员、民革西安市委员会祖统专委会副主任)所撰写的研究文章《血肉长城下的历史回顾——追寻民革前辈的抗战足迹》,在庆祝民革陕西省委会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这次支部活动陈媛以该文为蓝本,制作PPT向大家详细讲述了孙蔚如将军带领的陕军将士在晋豫两地抗击日寇那段用血肉铸就的壮烈史诗。从永济尧王台的血战遗迹,到芮城黄河畔的殉国纪念碑;从黄庄“为国成仁”的石刻,到邙山“气壮河山”的丰碑,每一处遗址都诉说着陕军将士“誓雪国耻”的铮铮誓言。陈媛深情而细致的向大家展示了这支拥护统一战线的军队,既是保家卫国的铁血之师,又是赈济灾民的仁义之师。
支部党员范书芳先生(作家、编剧、民革西安市教科委委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剧本《黄河滩的守望》中的精彩片段。
与会代表共同倡议,抢救整理陕西先辈的抗战史料,加强抗战史料数字化保护工作,让陕西军民迸发的抗战精神,激励后人,代代相传。
支部主委陈效峰(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外孙,杨虎城将军社会福利会会长)最后发言:外祖父和张学良将军接受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及其它合作协议后两军前线上已基本没有对抗的战事。1936年6月外祖父杨虎城与张学良在西安王曲(黄埔七分校校址)联合举办了军官训练团,分批培训两军中下级军官,为抗战做准备,西北“三位一体”联合抗日的局面形成后,张、杨多次向蒋介石建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遭拒,蒋介石反而派遣大批嫡系部队入陕,亲任西北“剿总”司令,强令监督张、扬剿共,此时,全国反对内战 共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民族存亡关头,张、扬不顾个人安危,率部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通电全国,不久,全面抗战爆发。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支部成功举办了这次纪念活动,很有意义,多位抗战将领后代及专家学者齐聚,共忆陕西军民的抗战壮举。民革莲湖止园支部将继续发挥党派特色优势,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深化历史研究,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为了挖掘和传承近现代陕西革命文化,弘扬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战精神、统战思想和促进祖国统一,经民革西安市委会批准2023年成立了极具陕西革命文化和民革色的支部——民革西安莲湖止园(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支部。支部以抗日爱国杨虎城将军外孙(主委)、孙蔚如亲属等与民革有渊源的陕西革命前辈后羿、亲属、学者组成。旨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宣传统战思和彰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弘扬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战精神来凝聚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
杨虎城将军,为促进国共合作、推动抗日而民族大义做出了巨大牺牲,1947年除夕夜,杨虎城夫人共产党员谢葆贞在重庆狱中惨死在特务的毒针之下,年仅36岁。1946年1949年9月,杨虎城及其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其秘书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以及他们的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等共8人被反对派特务杀害,杨虎城和杨拯中被特务杀害时,拯中怀里还抱着母亲的骨灰盒,他们是中国人民抗战中牺牲的最后一批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建造“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2009年9月10日,杨虎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挽救中华民族,避免亡国灭种危机壮举,为全面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彰显了民族团结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支部邀请了著名陕西籍抗战将领亲属和相关学者举办“怀念抗战先辈、弘扬抗战精神、凸现党派特色”专题活动,以此告慰抗战烈士,弘扬抗日爱国精神,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刘永昌 陈媛 撰稿)
↓下一篇:最后一篇